战略合作网站: 宜居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双创资讯 >

新华社房地产系列评论:中国经济需要房地产业

新华社今日连续发表中国楼市系列文章,试图综合外媒和海外观察分析人士的观点澄清有关中国房地产的几个根本问题,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是理性回归,不是崩盘,房价暴跌对经济、国民福利和改革都不是好事。 文章认为,中国经...

 

新华社今日连续发表中国楼市系列文章,试图综合外媒和海外观察分析人士的观点澄清有关中国房地产的几个根本问题,认为中国房地产业是理性回归,不是崩盘,房价暴跌对经济、国民福利和改革都不是好事。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房地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业依然会是经济基础。中央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不再是全国一刀切,二线城市酌情由地方政府处理。目前出台的改革布局措施意义已经不能简单等同于“救市”。
问题1、中国房地产将崩盘还是周期性回调?
文章称,“不少海外观察家认为,在房价涨跌的争论声中,房地产业已向理性区间回归,而主推力正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
不少外媒注意到,相对于投资机构的高声警报,中国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颇显冷静。中国政府并没有急于使用财政工具。央行行长周小川前不久也重申,当前经济形势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货币刺激。”
文章提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决定,称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将成为新增长周期的亮点。房地产业将以更加温和和稳健的姿态,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
因此,文章说:“房地产市场还需遵循经济规律。对中国的房地产而言,理性回归是好事儿。对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好事儿。”
问题2:房价跌了就好了吗
文章总结,“不少海外专家提出,这些声音背后是民众对高房价的担忧和愤懑。但若房价真的暴跌,对国民福利、经济运行和改革前途,远非好事。”
原因有三:
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上下关联,房价暴跌意味着宏观经济大失血。
房价过快下行积聚金融风险。
房价暴跌不会像某些人设想的那样释放消费潜力,反而可能造成家庭财富缩水和消费剧烈萎缩。
问题3、中国经济应“去房地产化”
文章认为,“在市场结构性供大于求、信贷偏中性和投融资渠道逐步扩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正告别高速增长通道,逐渐进入温和、理性发展"新常态"。”
但文章援引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育川的观点称,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刚超过50%,未来二十年里可能会达到70%,上亿人要搬进城市里,大量老房需要翻新重建,这都蕴藏着巨大需求,“中国经济长足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
而且,美国、日本、香港等典型经济体在城镇化加速阶段,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10%以上。
所以,文章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房地产业仍会在中国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当前关键是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而并非过早过快地"去房地产化"。”
问题4、政府应救市吗
文章称,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展现新思路:从全国“一刀切”式的行政强约束,到更强调分类调控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即:
一线城市着力"去投机""去杠杆",二线城市如出现库存量大、量价齐跌等情况,则给予地方政府更大自由裁量权。”
文章提到,
中央政府将货币政策、财政工具等暂时收归"火药库",既稳定市场预期,也为应对后续变化留足空间而更重要的是,中央已作出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启动房产税立法和试点、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等重大改革布局,它们对重构房地产市场生态有根本作用,其意义远超出简单的“救市”范畴。
除了解析问题,文章还总结了典型经济体过去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包括:
美国带来的一大启示是回归住房市场的基本属性。
日本的教训是:对房地产投机行为不能放任,也要避免操之过急挤泡沫。日本就是急于紧缩导致长期经济疲软。
至于中国香港,房价上涨的一个原因是供应不足。防范外部冲击最有力的法宝还是稳固的基本面。(来源 华尔街见闻)
 
图片新闻
相关文章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