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发展的核心是要寻找到被市场和资本市场认可的盈利模式。”近日,商业地产全程服务商RET睿意德高级董事王玉珂表示,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模式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住宅市场频频遭遇政策调控以来,商业地产一直被视为避风港。转型商业地产也成为近几年来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作为地产名企,万科无疑是最具有危机感的企业之一。
2013年以来,北京万科在万科商用的新业务层面不断探索,从“盖有人住的好房子”转型到“盖有人用的好房子”,业务也已拓展至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写字楼、酒店、养老服务等城市综合配套服务领域。
今年以来,万科则先后联手百度、雅诗阁、途家网,对商用物业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万科位于北戴河的某项目也将首次尝试互联网思维模式,通过途家网为项目业主提供后期的增值服务。
借助互联网是目前被众多房企广泛运用的新利器,以万达为例,正是利用“大数据”的电子商务模式对其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这些项目资源,建立会员体系,通过现代移动终端的先进技术,掌握每一个项目中,大量会员消费的次数、额度、喜好等,然后根据大数据做出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招商并调整商家布局。
与此同时,如何避免同质化、实现独特的竞争力无疑是商业地产开发大潮中突围的关键。
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新建购物中心面积排名前10的城市有9个在中国,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超过一半也来自中国。
笔者近日实地走访北京多个商圈后发现,不同于核心商圈的业态布局,社区商业更注重贴近生活所需,针对某一类人群消费习惯设定的业态比例不断放大,带来的客流量不降反升。以位于海淀区清河板块的五彩城项目为例,该项目充分放大了儿童业态的配比,据了解,该项目的snoopy乐园开业当天就吸引了7万人的客流量。
“每一个商业项目都会有2 3年的培育期,市场供应不断加大也考验产品差异化。”王玉珂说,产品差异化基于对需求的研究,“通过对周边客群的需求分析、消费方式变化的分析等,商业地产项目应找到目标客群和产品的契合点。”
兰德咨询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内地上市房企中持有商业地产的,持有型物业租金收入一般占年度营业总收入的3% 5%,高的达到7%;相对于持有性物业资产,租金收入仅占1.5%左右,经营利润则大都为负。
笔者粗略统计了太古、新鸿基去年的租金收益,分别为96.73亿港元和90.78亿港元,其中太古地产租金收益占整体收入的比例高达74.8%。
“类似新鸿基、太古等港资地产商,其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其可以拥有低成本融资,能够接受长时间的持有运营,而国内运营收益占企业整体收入超过5%的少之又少。”王玉珂说。
在王玉珂看来,如何寻找到真正的盈利点是目前国内商业地产面临的首要问题。“所有做得较好的商业地产基本都是租售相结合的模式,可售的产品很多,包括住宅开发、商铺、产权式酒店等,但最核心的是租售比例的把控。”
■尚希/文(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