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合作网站: 宜居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色小镇 >

商业地产“稳中求进”OR“升级创新”?--中国商业地产开发协会

“两会”确定的宏观经济新政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让企业“稳中求进”,是众多业内人士关心的话题。今年三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集聚业内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士,共同回顾总结2011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历程,展望并预测2012年行业发展趋势

调控政策逻辑与市场取向

此轮房地产调控已持续两年时间,收获了一些成果。两年间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之间有没有逻辑性?被称为“政策市”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政策走向、趋势又将如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大家疑惑,房地产政策年年出,到现在还在坚持调控,看不懂调控政策,有没有其内在逻辑?我个人认为,从研究政策的角度,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实际是有逻辑的。

当前房地产调控是从2010年国十条开始持续到现在,目前政策持续了将近两年。这一轮调控政策国务院领导一直坚持不动摇,这个不动摇指的是什么?就是抓住了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两手一起抓,一手控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控制房价上涨,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总理也说现在调控成果刚刚显现,要控制调控成果;另外是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满足市场刚性需求,发展市场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房、住得上房,在市场不能满足的时候,要通过保障房来加以弥补。

这样的调控政策和2010年调控政策有什么区别?我个人认为发生了一个转变,要更加强调房地产业的社会功能。回顾一下住房制度改革,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房地产业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得到快速发展,从2003年开始出现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2003年到2007年,这五年应该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的五年,也是城镇化居民收入提高最快的五年。但这五年里调控调了半天,房价越调越涨,主要一个原因是供给不足。

为什么供给不足?2005年出两个国八条,2006年出了国六条,文件名字都是要稳定房价,但具体措施没有一条提出增加供给。所有控制房价稳定的措施主要是调结构。如果不能够供给,在需求大幅度上升的前提下,房价上涨就难以遏制。2010年之前,所有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加看重房地产业的经济功能。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去年末是5.6%,已经超过了5%,经济学的意义上是支柱产业,它对经济增长贡献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不能够再继续强调房地产业的经济功能。

政策出现一个转向,客观上更强调房地产业的社会功能。房地产是一个资产,不是一般的消费品,这个资产和其他资产有很大不同,在于它既有资产属性,又有使用属性,所以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投机,满足刚性需求,主要是使产业更多强调社会功能,提供居住需求这种产品,而不是提供投资品,不是培育成投资者炒房的产业。

房地产政策调控现在和过去相比有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注重产业的经济功能开始转向社会功能。

怎么转向社会功能,怎么满足人们以居住为需求居住福祉呢?政策目标非常明确,现在有一个说法,住房制度没有顶层设计,我是不赞成的,住房制度是有顶层设计的,就是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屋。过去大家都在考虑中国到底怎么解决住房问题,就是居者有其屋?政策上又鼓励买房子,但是又说租房子,到底怎么解决住房问题好像政策不太清晰。但是2007年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广大居民实现住有所居,住有所居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通过租赁和购买两种方式解决居住问题,购买已经非常普遍了,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租赁市场。

发展租赁市场有一个问题,现在限购,不让大家买多套房,租赁市场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发展租赁市场要做好两个文章,一是要挖掘现在住房的存量资源。我们看到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100万左右,大量城镇化过程,农民到城市来居住。大家不要忽视一个问题,伴随着农民变成市民的过程,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的市民到大中城市居住、工作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这个规模依然非常庞大。有很多人在中小城市是有房子的,他到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买不起房子怎么办?他去租房,但是他们的房子在中小城市就闲置了。从过去住房制度改革到现在,中国的新建住房大概是80多亿平方米,我们已经提供了大量住房,有一些住房客观上是闲置的。如何促进存量资源有效投放租赁市场?这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另外,中国这么大的住房需求,我们缺乏住房的品种,是由企业提供租赁式的住宅小区,我们现在没有,也需要研究政策如何进行支持,当然政府的保障性住房也提供一些补充。所以政策目标实现住有所居,实现租买并举。

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既租不起,也买不起,怎么办?对顶层设计的配套制度建设,是我们下一步关键,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实行配套制度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就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主渠道,与政府保障相结合,实现居住需求的全覆盖。

解决中国住房问题,主要是靠市场,通过市场来满足丰富多样的居住需求。政府的保障主要定位两种,第一种是托底性的保障,有一部分家庭一辈子可能都是低收入者,就业技能比较差;第二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保障,年轻人一段时间收入低,工作不稳定,渡过一段时间以后,有了工作经验,收入提高了以后就离开保障。通过这两种方式来实现居住需求的全面覆盖,市场为主渠道。我认为今后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别是住房市场的发展仍然有巨大空间,而不是减少。

实现市场主渠道和政府保障相结合全覆盖政策配套落实,有许多工作要做,涉及到长效机制的建设。从房地产业本身来看它的政策调整有很多内容,过去十年整个房地产市场扩张了十倍,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适合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滞后的,市场跑快了,我们的规划制度却滞后了。

除土地问题以外,还有房地产金融,到现在为止,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多少?特别是商业地产金融支持品种有没有?世界各个国家都有针对政策性住房的金融制度,中国有吗?这些都需要研究,我们还远远没有发挥税收的作用。

除房地产自身相关政策之外,影响房地产业发展还有背后的一些问题需要调整,否则房地产市场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也很难做到。就是产业配置合理、工业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市均衡发展。目前为止,中国城市人口6.7亿人,现在有600多个城市,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多,要培育更多的大城市的成长,让更多的城市能够分享更好的公共资源,能够得到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包括行政资源的配置,公共资源水平不要差距这么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到这些城市去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德国是世界上房价最稳定国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房价几乎没有怎么涨。德国8200万人口,有2000多个城市,城市发展均衡,所以德国的房地产市场除了有非常严格的市场管制制度,有非常发达的住房金融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的相对均衡,人们在任何一个城市居住、生活、工作所得到的机会差不多,人们不需要都到大城市中去。所以今后我们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调整城市发展结构,发展更多的大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多、发展潜力好、对年轻人有吸引力城市的成长,长期持久地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

随着房地产调控持续,现在政策重点转向,行业整合已经开始出现,必将持续发展,这将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机会。怎么看商业地产的发展前景?就一句话,机会很大,风险也很大。

核心竞争优势:拥有超强的资本管理能力、租户网络及管理、运营管理

凯德商用在全亚洲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地产公司,多年来一直深耕中国市场,在面临中国持续而又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凯德又是怎么样进行战略投资决策的?

凯德商用中国总裁骆伟汉:凯德商用亚洲是最大的上市购物中心,2009年底在新加坡上市,去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现在我们主要做的物业是综合多功能的独特服务中心业务模式,现在物业在五个国家,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和日本,总共在51个城市里有97家商场。

在国内,2003年开发上海来福士后,陆续在中国各地开发了一些项目,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上海来福士、北京来福士等等。去年客流量和租户在这五个国家都有非常明显的涨幅,尤其在中国。现在承租率高达97.4%,客流量也增长7.5%,租户销售额也增长了13.2%。在中国35个城市里有56个项目,这56个项目当中有42个项目已经开业,总面积大概是568万。

为什么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最近五年来发展增长率还是最强的。人均购物消费在中国还是非常低,这也代表了成长潜能非常高。即到发达国家的消费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组织型零售行业主要从商务中心和百货来组织零售行业,在国内来看也有很大空间。新加坡已经达到65%,中国只是20%,所以接下来还有很多购物中心的需求。

从消费跟GDP增长的角度看,中国非常大的市场,我们在中国有很大的希望。城市化有4.8%-5%的成长率,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市场。人均收入的增长也非常高,将会更好地刺激消费。接下来四年能够进入销售行业、进入商业房地产行业也具有很大吸引力。

正因为有那么大的市场,我们去年开了三个购物中心,包括上海凯德龙之梦,北京精品购物中心。今年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一年,2012年我们将开七个项目,包括北京太阳宫项目将在年中开业,还有山东日照、东北哈尔滨,也会开两个来福士项目,包括宁波和成都,年底在西安也会开两个项目。

凯德商用如何能够在这个行业取得优势?我们的业务模式是比较独特的,从政府手上拍地或者从开发商手上买下购物中心,或者把已开业的项目买下来。我们可以自己去投资开发建立购物中心,也可以自己去经营管理购物中心,资产的管理和资金的管理都是我们自己公司管理,所以从整个价值链来看都能够在各方面操作。尤其是资本管理这方面,对于管理商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因为我们有多元化的投资能力,还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我们利用私募基金和信托基金能够持有这些项目,当然也有传统的银行贷款。在新加坡和香港上市以后,也比较容易从资本市场获得一些股权融资或是债权融资,对我们来说有一个很好的资本管理能力。

租户网络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优势。现在国内有5000多个租约,代表的4000多个不同品牌业态,每开一个商场,租户都跟着我们去,打造一个更好的购物中心。我们本身是不做零售业的,所以对不同的商家都一视同仁。无论是餐饮,还是服装,都有很多的品牌在我们的商场里。

怎么拉动客流呢?市场推广活动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经验,也能够融入在五个国家内不同商场的经验,做出更多的活动。

租户进入商场后,我们也给他们增值。如何把他们的设计做得更好,能够做出比较独特的门店,更好地吸引顾客,这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优势。物业管理方面无论是环保、安全、培训,都达到了国际标准。

对于凯德商用说,要继续在中国发展,必须具备三大能力,第一是资本管理,第二是租户的网络和管理,第三是运营管理。
商业地产不确定性与风险控制

只选城市中最好地段是其一直的投资思路,每个项目都成为一件公共艺术是其追求的目标。认为地点和设计师是房地产“基因”的恒隆地产总裁陈启宗,又是怎样把握商业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和控制风险的?

香港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讨论商业房地产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首先要把定义搞清楚,到底商业房地产是怎么回事?作为商业房地产商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何,第二是如何。

为什么要做商业房地产?我个人观察,中国内地真正以商业房地产为主的发展商不太多,主要还是以住房为主,但在住房领域开发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有几个大问题,第一,市场波动很大;第二,盈利很可能不稳定;第三,政府的参与可能会越来越多。政府参与又从两方面说,第一是调控。第二是政府甚至会直接参与,就像去年出台的在五年之内建3600万套保障房,第一年就要开工一千万套,我听了这个数字大吃一惊。我翻了一下记录,2010年全国商品住房大概是930万套。去年政府根据温总理说的要开工保障房是1000万套,也就是说比前一年所有商品住房的总量还要大,你要是住房发展商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我的饼小了很多,所以不少房地产商会向商业房地产挪移。

他们没想到,住房开发跟商业房地产开发是不同的领域。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住房房地产是一个量的较量,必须做大、做多;住房房地产也是一个速度的较量,必须盖得快,能够快快进到市场,特别是你要贷很多款,资金流转需要回笼时就需要快,所以住房开发是量的较量,是速度的较量。

但商业房地产是绝对不可以用量和速度来衡量的,否则,都是水平不够的。有些房地产商说一年要盖12个商场甚至18个商场!难怪他盖出来的都是垃圾,好东西是不可能那么快就盖出来的,所以“如何”是个大问题。

住房盖了是要卖的,商业房地产基本是不可以卖的,要卖只能整栋的卖,不可以分层卖。但我也知道,中国的房地产整个领域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也就是商场切开一层一层或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进行出售,这会破坏整个商业房地产领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做房地产开发还要有文化的理念,你那么快地盖,盖了又卖掉,不可能有文化的理念。只有那些慢慢盖,盖起来以后不卖,自己拥有,才会真正有文化的理念注入到你产品里。

我多次跟人说,恒隆的产品每一个都是公共的艺术。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先生曾经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每天上班都看到你的恒隆广场,就很舒服。

可惜的是在国家大发展的过程里,很多垃圾大楼被盖起以后,在视觉上污染了大家。我住20楼,早上把窗帘打开一看,对不起,都是垃圾,没有给我半点文化的培养,我觉得这是很可惜的事。

关于风险,商业房地产真正的风险就是财务的风险,特别是只租不卖的话,现金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风险投资很容易应付,就是不要借那么多钱。不借那么多钱,就不会出问题,所以恒隆在以往的六年里都是零负债,而且都有净现金在手上。

为什么不借那么多钱还能够开发呢?我给出两点,照着这两点来做,将来就能够不太借贷,也仍然能够做商业房地产。这两点也是所有搞房地产的金科玉律。

最重要的是地点、地点、再地点,只选最好的,次好的千万不要盖,在这个领域里特别是在高档商业房地产里,在某一个区域或者在某一个城市,第一跟第二的回报率基本相差两倍到三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选地址好不好。当然选址不是唯一要素,那块地开发的很多条件非常重要,你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房地产是有基因的,就是地点和设计。

第二个原则就是低买高卖,这个机会,要在市场逆转的时候。我从1995年到1998年四年之内没有买过一寸土地,我曾经从2001到2004年四年里也没有买过一平方米的土地,但是当机会来的时候,就是别人都没有钱的时候,银行贷款也不敢贷款的时候,那才是我的机会。

最后还有一个风险,这个风险不是对房地产商的风险,而是对国家的风险,就是商业房地产做不好,就会污染老百姓的视觉,就是在制造垃圾,就是在浪费资源。土地资源是非常珍贵的,钢筋水泥也是很珍贵的,从国家的角度不应当浪费如此多的资源,浪费在盖垃圾大楼上面。

商业房地产升级路线

商业房地产发展至今,变得火热起来,有人提出要警惕商业房地产中的泡沫和风险。商业房地产是不是到了一个升级时代?商业房地产的升级应该延寻怎样的路线和策略?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商业房地产在走上升级的趋势,这是第一。其次,从我们的实践当中也确实是这样,比如我们过去做商业地产比较简单,盖了一片住宅,有写字楼,有商场,最早的基本卖掉。后来我们做奥特莱斯时,觉得我们在升级了,从大的地产商转移到盖商业地产,如果没有很高的专业性,将来就会有很多问题。后来我们又进步了一点,找好的国际上的商业管理公司,共同合资,把他的理念、管理和商品价格引进来。现在发现还不行,还要再进一步,世界上还有很多做奥特莱斯的公司,大家做的不一样,谁做得最好。

中坤集团投资董事长黄怒波:商业模式肯定要升级,而且不但升级,一定要创新。金融危机之后一切都在变,我们以前讲商业地产的时候,就想盖一个大商场,卖一些百货的东西,就像零售店一样。但是现在大的问题来了,电商来了,电商来了会把这些都杀死。如果再靠你店里的衣服可能就不如网商了,网商特别便宜。电商把物流的成本大大降下来,而像王府井(600859)商业中心成本就大大上来,我认为商业模式正在出现一场革命。

现在盖商场盖在哪里?比如大钟寺,过去一招招一个大商,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来。过去吃完饭去逛商场,现在根本用不着,拿手机就解决了,传统商业模式落伍了。怎么办?突然发现特多的教育机构进来,引来快餐又火了,从简单的购物消费,到精神文化消费,城市生活休闲,最好建成网络不可替代的吃饭、电影院等等。

另外,中国正在向服务业经济转型,中国从来不是服务型的国家,没有服务意识。这个服务体系出来,就会支撑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商业模式不但升级,而且一定是场革命。商业地产商们,一定不要再走落后的业态,就像过去总批评Shopping,现在我也批评商业中心,希望都做成城市生活休闲广场。

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商业升级是客观的,除了数量上的升级以外,也要有一些本质上的改变。商业升级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形态,我认为本质就是消费转型。当一个国家人均达到3000美金的时候,消费发生了转型,到6000美金的时候,这个转型已经非常成熟,形成大面积的产业化,这个消费转型的本质就是从功能消费向体验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转型。

比如很多年前,我们经常去百货公司,冬天到了,咱们去买一个棉帽或棉鞋,它就是功能消费,也包括百货公司这样一种商业形态,它也是在功能消费时代的典型商业模式。所谓的体验消费是什么?体验消费的本质是生活方式的消费,是消费价值的所在。十年前,找人办事,送一瓶雀巢咖啡,还带上一瓶伴侣,现在还有人送吗?一定是去酒吧、咖啡厅。去哪一家酒吧?选择什么样的地点?什么样的环境?包括怎样的喝法,是今天消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体验型。

这样一种消费的转型,必使我们在商业的本质和供应模式上发生变化。这种产业化最重要的寓意在于,生活方式的转型,新的生活方式再形成新的产业模式,这一点我们必然要走过。

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平:升级有一点误导。我们看一下全国的购物中心,有的购物中心连传统百货都打不过。购物中心来了,传统百货不好生存了,我们到有些城市一看发现不是这样,传统百货销售额上去了,而新的购物中心看上去很好看,销售额根本上不去,所以在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就谈升级,说激烈一点,恐怕有点急功近利。

我想说的一个是稳中求进,另外是细分与精准。购物中心有它自己的任务,百货有百货的任务,电商有电商的任务,不是谁来谁就死。现在太多的购物中心,不要轻视传统百货的力量,多年积累的消费者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作为购物中心仅仅是形态的东西摆在那里,消费者不认帐,可以说购物中心是体验的、时尚的、休闲的,但它为这个东西愿意出多少差价呢?这个需要精准,需要走到市场上去看,而市场的反映我更希望是先把“稳”字做好。我们需要在传统的商业当中,一个购物中心形态来了,它应该先活下去,购物中心的成本是巨大的。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不缺穿的,是时间导致你要去那里的,但是到那里如果不掏钱买东西,你的购物中心怎么活下来?购物中心先要活下来,我认为现在还真的不要急于创新。

从2005年宁波万达购物中心开始到现在,从形态上,包括从业态的构成上,有没有发现很大的变化?没有。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精细化,过去我们先理解购物中心是什么,应该摆什么东西,另外购物中心如何跟这块土地的灵魂找到共鸣。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王永平:商业地产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话题,这两年商业地产的投资非常热,十年前人们在问什么叫商业地产?那时候人们还不太熟悉。五年前人们在问谁在做商业地产?概念炒得很热了,但真正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公司并不多。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在问谁还没有做商业地产?目前的这种热很多是一种同质化。

现在商业地产的竞争就跟改革开放一样,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进入深水区了。深水区的竞争一定是更高层次上的竞争。竞争的方向在哪里?我们过去仅仅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经济在转型,我们商业的消费也有一个转型。未来的商业地产,第一是高品质,它的东西更好、更保真、更安全;第二是时尚感,这种提升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奢侈品,而是时尚;另外是强调体验,这一定是趋势,但是这种转型一定要建立在脑袋不能发热的时候去做,所以今天我们的主题确定为稳中求进。就是首先要从大跃进的发展当中冷静下来。我想起了印度诗人的一句话,“我们不能走得太快,我们要放慢我们的脚步,我们等等我们的灵魂”。商业地产同样有这样的问题,这句话也映衬了官方语言,就是稳中求进,我们要把速度放下来,要做一些品质。另外,需求是有限的,现在商业地产增长速度跟消费增长速度是不同步的,跟人口规模增长是不同步的,这种不同步造成要么是超前,要么是泡沫化,所以现在提升级是很重要的话题。
图片新闻
相关文章

合作媒体